句句不提母爱, 但句句都是母爱!
《诗经》里有关母爱的描述:
1. 《邶风·凯风》:“凯风自南,吹彼棘心。棘心夭夭,母氏劬劳。”
2. 《小雅·蓼莪》: “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”
“父兮生我,母兮鞠我。拊我畜我,长我育我,顾我复我,出入腹我。”
3.《邶风·二子乘舟》“愿言思子,中心养养。”意思一想到远离父母的孩子,心里就不禁难受,牵挂之情溢于言表。
恭祝:天下所有的母亲,母亲节快乐!
有人说,中国人含蓄深沉,不善用言语说“爱”。我们羞于把“爱”挂在嘴边,而是常常把“爱”默默付诸行动。古人亦是如此。他们把对母亲的爱和眷恋写进诗里,折进平仄韵律的褶皱里,句句不提爱,但句句都是爱。那些跨越千年的文字,将最朴素的母爱定格成永恒,传颂至今。
01
一针一线,是缝进骨血里的牵念。
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”,孟郊笔下的细密针脚,缝进的是母亲对远行子女的无尽担忧和无限祝福。
母亲的爱很朴素,是你离家时行李箱里叠得方方正正的毛衣,是袖口处新补的针脚,是车尾箱满满当当的土特产。
02
一纸平安,藏着最朴素的祈愿。
“遥知一纸平安字,慈母灯前阁泪看”,林希逸笔下短短十四个字,道尽了母亲的心事。她们把思念熬成灯油,盼了又盼,直到收到那封薄薄的家书,流下欣喜的泪。
母亲的爱很“纠结”,她怕你在外吃苦,又怕自己的牵挂成了你的负担,只盼收到一句“平安”,也便心安。中国人的“报喜不报忧”,原是母子间最默契的“谎言”。
03
一灯一麻,照亮最温暖的岁月。
“儿今读书母身健,绩麻夜坐明镫前”,胡奎用寥寥几笔绘尽烟火气。儿子正在读书,母亲在夜晚借着灯光绩麻,这是彼此最温暖的默默相守和陪伴。
母亲的爱很简单,就像多少人幼时熟悉不过的场景,你在书桌前写作业,母亲默默在一旁陪伴。这样“母身健”“夜坐明镫前”的时光,是中国人最渴望的团圆——家人闲坐,灯火可亲。
04
一字一句,道尽最美好的祝福。
“不须母烦忧,但愿母常安”,邓云霄的直白心愿,也是天下子女的心声。“素发严亲,酡颜慈母,眉寿双全”,李昌祺笔下的团圆图景,藏着对父母安康的期盼。
中国人不说“爱”,却把“常安”“眉寿”等朴素祝愿,写成了岁月里最长情的诗。重读这些古诗,感受AI“复活”的这些场景,看见的不只是古时母亲的爱,更见到了千万中国家庭的缩影。
母亲的爱,是“临行密密缝”的细致,是“倚门问平安”的守望,是“阁泪看家书”的牵挂。而子女的爱,是但愿“母身健”“母常安”的祈愿,是看见“母亲”二字时,心头忽然泛起的柔软。
儿时,你最爱听她讲故事:
现在,别嫌唠叨,再听她讲讲琐事。
——《央视新闻》
一生中,
爱情来来去去,
朋友聚聚散散,
而妈妈永远是妈妈。
——独木舟
孩子大了,
变成了母亲的心事,
母亲的心事是夏天的树叶,
怎么落,也落不尽。
——汪国真
我并不去歌颂母爱伟大,
只希望我妈可以自私一点,
多想想自己。
——虚骨
对妈妈来说,
整个世界就像一条没缝好的棉被,
棉絮总是会漏出来。
而她的担心就像针一样,
要把那些可怕的裂缝一一缝起来。
——罗伯特·麦卡蒙《奇风岁月》
世上最贵的房子
是那个再也回不去的怀抱
——汤臣一品
《游子吟》
唐·孟郊
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。
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。
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
有人说,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,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,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。
对我们来说,说多少声感恩都不足够;对母亲来说,即使我们不说感恩,她也依旧内心愉悦。
母亲想要的从来就不多,她总是希望子女身体健康一点、人生顺遂一点、有生之年,能够多见一面、再见一面。
这个母亲节,别再让爱藏在古诗里,给妈妈打一通电话,和妈妈见一面。妈妈不记得母亲节,每个你回家的日子,都是母亲节。
本文链接:http://csdhaishen.cn/xinwendongtai/326809.html